旧金山“挖掘者”:预演“嬉皮之死”的先锋团体
如果说纽约格林威治村(西村)和东村是民谣复兴、垮掉派、摇滚和朋克的大本营,那旧金山就是嬉皮士的圣地。
“城市之光”书店、海特-阿什伯利社区、“爱之夏”人类大集会、LSD与迷幻摇滚,六十年代的旧金山充满先锋与实验气息。就像那首《加州梦想》的怀旧,热烈躁动的西海岸,似乎永远普照嬉皮之光。
但今天要介绍的“挖掘者”,你没听过。你听过“火人节”,那个从80年代末开始,每年在内华达州黑石沙漠举办的反传统狂欢节。
而现在你首先需要了解的是,在“挖掘者”们还活跃的那几年,旧金山每天都是“火人节”。
文丨子非鱼
没人确切知道“挖掘者”究竟是何时出现的,没有完整的纲领和规划,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,甚至显得神秘。一群“社区无政府主义者”(Community Anarchist)就这样在嬉皮士的黄金年代出现了。
“挖掘者”(The Diggers),是一个由激进分子、即兴演员和行为艺术家组成的社区组织。这个团体略显古怪的名字取自1649年至1650年间活跃的英国掘土派(English Diggers,这个团体曾经颁布过一份关于自由买卖和保护私人财产的社会纲领)。
“挖掘者”们
而“挖掘者”们在六十年代中期所做的,某种程度上是对“掘土派”前辈们的社会理念的逆反:力求创造一个没有金钱和资本主义的微型社区。
他们提供免费的食物。每天下午四点,在海特-阿什伯利的金门大桥公园的Panhandle,“挖掘者”会分发免费的食物,给超过200人提供肉类和蔬菜炖的汤。而每次分发时,他们都会站在一个搭建起来的黄色的“窗口”背后,自称是“Free Frame of Reference”。
他们开设免费商店(Free Stores,个人觉得译为“自由”也并无不妥)。这样的商店分布在海特-阿什伯利社区的许多地方,予取予求,所有东西都可以免费拿走,也可以自由捐赠。后来依照“Free Stores”还开设了“Free Medical Clinic”,除了“挖掘者”自己,加州大学和洛杉矶医学院的嬉皮士学生也会前来帮忙。
他们还举办免费音乐会。在1966年至1967年间,“迷幻摇滚”方兴未艾,“感恩至死”(Grateful Dead)、詹妮斯·乔普林(Janis Joplin)和“杰斐逊飞机”(Jefferson Airplane),和其他许多旧金山迷幻摇滚乐队,都会在“挖掘者”的音乐会上的免费演出。
“挖掘者”一系列免费服务的海报
不过真正体现“挖掘者”精神的,是他们的先锋行为艺术/偶发艺术/即兴表演。
比如开着卡车载着半裸的肚皮舞者穿越旧金山金融区,邀请股票经纪人们上车狂欢;在“五角大楼”驱魔事件中与The Fugs以及阿比·霍夫曼共谋;在芝加哥民主党集会期间和“异皮士”同台操练。“挖掘者”们脱离了传统的剧场表演艺术,以街头剧场表演和即兴的、偶发的行为艺术表达嬉皮年代的狂放精神和个人诉求。
1966年10月17日,“挖掘者”们头戴动物面具,抬着一口装满假钞的巨大棺材沿着海特街游行,唱着“Get out my life, why don’t you babe?”这场表演被称为“金钱之死”游行(The Death of Money Parade)。
“金钱之死”游行
1967年10月6日,同样在海特-阿什伯利社区,“挖掘者”们上演了“嬉皮之死/自由诞生”游行(The Death of Hippie/Birth of Free Parade)。戴面具的参与者们同样抬着一口棺材,上面写着“Hippie——Son of Media”,以此揭示嬉皮士运动(包括“异皮士”运动)已经沦为夸张的作秀,只为获得媒体关注的事实。很多人认为,这场游行标志着海特-阿什伯利社区嬉皮年代的终结。
“嬉皮之死”被称作“挖掘者”们“创造你所描述的状况”理念的成功实践。媒体们在六十年代之后,常常借这一事件概括“嬉皮士运动”为“媒体事件”。而现在来看,这其实仍然是“挖掘者”们导演的一场大型行为艺术。
游行前郑重其事的“葬礼通知”
“嬉皮之死”游行
而“挖掘者”们的出版物,尤其是“Digger Papers”,输出了“Do your own thing”和“Today is the first day of the rest of your life”这样的经典口号,后来者如“异皮士”(Yippies)和“旧金山小丑剧团”(The San Francisco Mime Troupe),都受其影响。
“挖掘者”的另一个表演项目,“看不见的马戏团”(Invisible Circus)
Digger Dollar
遗憾的是,“挖掘者”在旧金山存在的时间不过两年,“嬉皮之死”既是时代的注解,也同样宣告了“挖掘者”在旧金山活动的结束。
1967年,既是“爱之夏”的嬉皮之年,也是LSD之年,更是硬毒品之年。夏天举办的“爱之夏”大集会吸引了几十万嬉皮士,台上台下沉浸在LSD的致幻海洋。而嬉皮之风吹刮整个美国之后,无数中西部的小镇青年涌入海特-阿什伯利社区,正宗的“老嬉皮士”被排挤,原初的嬉皮精神被肤浅的性狂欢和毒品取代。旧金山政府从1966年开始打击LSD,而期间有许多人借此转向了海洛因、可卡因等易成瘾的硬毒品。
嬉皮精神被破坏,政府的打压,软毒品被硬毒品取代的不详征兆,从某种程度上讲,确实是“嬉皮之死”。1967年,老嬉皮士们离开旧金山来到乡间,建起了一个个公社;“挖掘者”们把Free Stores留给了教堂和新兴的Dr.David Smith团体之后,也搬离了旧金山。
但他们并没有瓦解,而是在各地创建基地,和The Free Bakery、The Up Against the Wall Motherfuckers以及The Gypsy Truckers这样的团体融合,在六十年代的尾声创造了The Free Family。这个团体现在还存在,许多“挖掘者”的后代至今仍保持着联系,而许多仍然像祖辈父辈一样,投身激进事业。
在1969年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上,Diggers’ Booth
(END)
!长期有效的插播:
之前的读书群效果很不错,而我想再细分一下。
如果你对西方六十年代史非常(注意这个重要副词)感兴趣,甚至已经有所了解乃至入迷,那么一个小众的、高冷的亚文化史群,可能就要诞生了。
希望共同建群的朋友,请联系我微信:1402869626
观望共同建群的朋友,请稍后加微信(因为说不定,我会做个测试搞个筛选什么的呢......
祝好。
▼
“西方六十年代亚文化史私人沉迷”
▲